从高考二本到美国前50名校
Claire
      Frank,是我的朋友、留学顾问Yiyi去年接收的第一个学生,19岁,刚刚经历高考,但是录取结果并不如意,全家人决定试一试留美这条路。去年我去智博铭扬的办公室和Yiyi见面,正好赶上Frank上完当天的SAT班回来。我们的第一次见面,这个高个男生憨憨的气质就让我印象深刻。说话慢吞吞,对任何问题都表现出一种“无所谓”的洒脱,言语间却显露出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淡然与自知。后来Yiyi告诉我Frank刚来北京的时候自理能力几乎为零,常常因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“骚扰”整个申请团队,但是90天后离开北京的时候Frank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。半年多过去,Yiyi朋友圈一条“恭喜Frank收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录取。”再次引起了我的注意。
      Yiyi告诉我:Frank的申请中最大的加分项就是他的申请文书。和惯用的套路不同,Frank的自我陈述没有避讳过去的迷茫,而是诚恳地讲述了自己想要走出富裕家境和家长沉重期待的“牢笼”,找到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内心觉醒。而Frank则用自己的话评价了自己的申请结果:因为今年SAT大范围作弊,所以才轮到我们这些分数低的吧。
      今年4月2日我给Frank发去了采访的请求,4月3日他拿到驾照,开始了各项身体检查,也开始计划和家人度过国内最后一个暑假。4月4日,他用微信接受了我的语音访问。下面是他近一年的留学申请中经历的事情和思考。我听着采访录音,想说,Frank代表了所有看似平凡但绝不平庸的年轻人,在以结果导向的单一标准的教育体系中,他们身上本该得到赞赏的闪光点却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。Frank的“幸运”并不该成为一个孤立的个案,而应该成为更多人审视固有教育观念和申请策略的一个起点。

问答

CLAIRE(以下简称C):开始准备申请的时候有没有一个预设的目标?
FRANK(以下简称F):一开始还是想申USC。因为你们(Yiyi和Claire)都是USC的嘛。虽然没去过,但是喜欢它整体的环境。我去过南加大的宣传会,会上收到它的宣传单,就觉得和别的学校很不一样,设计得很用心,印象特别好。

C:现在主要在哪些学校里面考虑?
F: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明尼苏达州立大学,比较偏向明大。听说欧文分校学风不太严谨,我爸担心我去了那边不能专心学习。我自己也不喜欢攀比风气太重的学校,好不容易申到美国的名校,还是希望过去专注学术。虽然我自己不太受环境风气影响,但是同学还是很重要的,我还是想到一个同学都很专注的环境中去,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心情会好很多。而且明大的课程安排是第一个学期自由选课,然后再选专业。我现在还搞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,所以这种课程安排我觉得挺适合我的。

C:当时高考录取结果不理想,心情怎么样? 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出国的?
F: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明尼苏达州立大学,比较偏向明大。听说欧文分校学风不太严谨,我爸担心我去了那边不能专心学习。我自己也不喜欢攀比风气太重的学校,好不容易申到美国的名校,还是希望过去专注学术。虽然我自己不太受环境风气影响,但是同学还是很重要的,我还是想到一个同学都很专注的环境中去,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心情会好很多。而且明大的课程安排是第一个学期自由选课,然后再选专业。我现在还搞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,所以这种课程安排我觉得挺适合我的。

C:你欣赏什么样的价值观?
F: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吧。我的偶像是科比,除了打球帅(笑),主要是喜欢他能坚持刻苦的训练,轻伤不下火线,对篮球有一种真正的渴望。不是听说他见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吗(笑)?主要还是这些人格魅力让我崇拜吧。我就是特别欣赏公认的成就很高,但是从来不炫耀的人。

C:你这么有想法,你爸妈知道吗?老师呢?得到过什么表扬?
F: 我应该是没听到他们提过。我在学校里有时候特别“甩”(南京话:搞怪,无厘头式的幽默),这个是同学给我的评价,老师和我爸妈倒没说过。老师表扬我也都是因为成绩,我每次都是初一、高一的时候成绩特别好,那会老师就会夸我踏实什么的,但是总是高开低走,老师就不表扬了。

C:中学的时候会拼命学习吗?还是全凭兴趣?
F: 既不会拼命学也不是全凭兴趣,其实就是老师让我干嘛我就干嘛,遵守纪律而已。可能刚开学的时候特别打鸡血,成绩就挺好,那时候老师还会偶尔夸一夸我,到期中以后鸡血跟不上了,成绩就不行了。后来到了快高考的时候,老师都是盯着一本二本达线率,你要是成绩特别差,老师是不会管你的,因为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二本分数线。可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老师也不会管,因为无论如何你肯定能达到一本线了。老师就是拼命去抓那些分数线边缘的学生。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。

C:听说你从小学就开始打篮球,打篮球和去美国之间有关系吗?
F: 关系不大,我没有那么单纯幼稚地就是想去美国打篮球。美国能做的事情太多了,不止一个打篮球。主要还是想去学东西吧,很期待去美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思维方式。

C:和同龄人比,觉得自己心理比较成熟吗?
F: 有时候成熟有时候幼稚,大多数时候是故作成熟,有点阅历的人大概都能看出来你几斤几两,表面的成熟是不是装出来的(沉吟)。不过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大概都不会幼稚到哪儿去?(笑)
C:会羡慕比你出色的申请者吗?
F: 我申请的时候的确遇见过很多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来的学生,他们有很多我没有的技能,各种乐器啊、体育项目啊,还有很多活动经历,有的还见过很多大人物。不过我倒不会羡慕吧,也不会想如果我有和他们一样的资源平台就能怎样怎样。我觉得我这样也挺好,他们牛归牛,跟我关系不大,我就是心态比较好(笑)。

C:这种平和的心态是一贯如此,还是申请结果出来以后自信爆棚的产物?
F: 心态一直都是这样的,现在拿到offer之后也没觉得自信爆棚,就是觉得终于有学上了,心里踏实多了,还有会觉得比那些在国内上学的同学也不差些,自信的确是有提升吧,但没有到爆棚的程度。

C:听说以你最终的托福、SAT成绩等等硬指标,申到现在这些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你觉得是什么帮助你申请成功的?
F: 这个我哪知道(笑)。可能跟今年SAT大范围作弊有关吧,我们这种低分反而申到了好学校(大笑)。开玩笑啦,其实这个真的要感谢智博铭扬的Yiyi和Yolanda她们,我写文书的时候给了我很多指导。我还记我当时想写一个词“可有可无”,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翻成英语,然后Yiyi就教了我一个词“Dispensable”,我觉得这个简直绝了。写文书的时候我完全没灵感,Helen和Yiyi就带我看肖申克的救赎,看完特别感动。就是突然觉得我自己就是生活在一个心理意义上的监狱里,虽然我爸妈能够满足我的物质需求,但是在他们的庇护下我其实没有形成独立人格。现在申请美国大学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,从现在开始我希望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。我把这些想法告诉Yiyi之后她就鼓励我把这些写进文书里,让美国大学的招生官看到我真实的想法和转变。这个文书我自己还挺满意的,可能让招生官看到了跟别的文书不一样的东西,写出了一种成长吧。还有一点,我特别排斥有些留学中介帮学生搞简历造假,但是Yiyi他们不会,我做了什么他们就写什么,我没做过的他们绝对不会写。我当时去过一个阿拉善的公益组织做会议记录,他们在简历里也就只写了会议记录,不会去夸大,就让我觉得很诚信吧。当时为了挖掘我的个性什么的,Yiyi和Yolanda还专门请了一个记者来,每周跟我聊几个小时,就像现在这样,不过当时的方式是我每讲完一段故事,他就用一个形容词来提炼概括,这样就挖出了很多我个性里面隐藏的、美国人可能觉得还不错的东西吧(笑)。后来我去北京学托福的时候,口语一直提高不上去,Yiyi他们也是找了一个哈佛毕业的美国人来给我做一对一的口语辅导,刚开始我提高挺快的,后来大概是又遇到瓶颈了吧,Yolanda就又给我换了一个口语导师。我现在还觉得挺对不起开始的那个老师的,临考前两个星期还把人家给换了,感觉特别不好意思。

C:听说你的Supervisor Yolanda老师有时候对你挺凶的,会怕她吗?
F: 对,也不是骂,就是严格要求,语气严肃一点。有的时候她布置的托福作业我做不完,或者上周的听力还做得挺好的,这周突然听不懂了,那种情况她就挺凶的(笑),觉得我不够用功嘛。倒不会怕,我觉得跟她聊天能学到很多东西,怎么会怕呢?

C:一个人到北京住出租屋,那是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离开家独立生活吗?
F: 是的。刚去的时候住酒店,后来Yolanda她们说要节约,就在北京科技大学租了个房子。然后第一天住进去热水器就坏了,我还打电话给Yolanda说要换房子(笑),但其实自己修一修就好了。然后我一开始天天都打车去上托福班,Yolanda知道了就蛮生气的,之后都要我必须坐公交。

C:一个人住会觉得害怕吗,还是觉得爸妈不在,一下子自由了?
F: 都没有,就是比较淡定,可能我妈比我担心吧(笑)。但是说正经的,这段经历还是蛮难得的,当时Yolanda他们也跟我说,这个就是去美国之前的一个预科班。我有时候会希望自己早一点迈出独立的这一步,早一点去艰苦的环境里面,可能可以更好地激发潜能。我以前跟同学一起住校的时候学习效率还挺高,可能是同学之间互相激励吧。后来不住校了,或者爸妈来陪我的时候,我就反而有点学不进去。我的体质可能还蛮能适应艰苦环境的吧,也不是适应,反而是蛮享受的。

C:对以后要申请美国大学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?
F: 越早开始计划、准备越好。我就开始得太晚了,一开始也没想清楚,后来决定了之后就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去准备各种标准化考试。还有就是文书什么的还是得重视吧,我的文书肯定是加了不少分。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亮点,不是只有特别牛的神人才能把文书写好。我这样的例子应该能给不少学弟学妹建立信心吧。我听Yiyi他们说,其实比起你本来已经有的成绩,美国大学更看重你曾经经历过的转变和成长,觉得这才能看出未来的潜力,我觉得这个说得挺对的。